0531-88995916

充分挖掘形态资源,建设高质量特色课程返回

充分挖掘形态资源,建设高质量特色课程

胡王强,王霄霞,陈慧,杨军军,张卓,潘智勇

(温州医科大学 检生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摘 要】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血细胞形态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难点,教学中理论与临床脱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很难胜任临床工作。温州医科大学检生学院血液学教研室以血细胞形态学为核心建设特色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和“两性一度”,改进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创新。

【关键词】血细胞;形态学;教学创新;特色课程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血细胞形态学是高校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让学生掌握血细胞基本特点,为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打下坚实基础。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可以理解血液系统疾病发生时形态学特点,构建完整的疾病诊断体系。本文以形态学特色课程“医学检验形态学拓展”和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以下简称两门课程)为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课程的教学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课程简介

1)“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课程来源于浙江省的教改项目(名称为:《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课程建设及应用),是我校创立的特色课程,获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首届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共48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验32学时),其中理论内容包括:外周血正常和异常血细胞形态学、各种类似细胞的鉴别、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血常规检验特点等;实验主要为异常血涂片分析,包括:感染、慢性髓系白血病、常见急性白血病、常见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疟疾、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各种异常红细胞形态等。

2)“医学检验形态学拓展”作为专业特色课程之一,来源于校内教改项目(名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形态学实践能力拓展)。在5、6学期分别设置拓展1”和“拓展2”课程,开展64学时血细胞及32学时的体液、微生物、寄生虫检验形态学实验教学。拓展1具体内容包括:形态不典型的各种急性白血病及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种淋巴瘤、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骨髓转移及坏死、血液病原体疾病及其他少见疾病等;拓展2包括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内容(各种不典型病例的形态学观察及报告),如病毒感染、淋巴瘤侵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疟疾等。其次还有体液细胞检验、微生物检验、寄生虫检验。

二、课程特色

1)实践性较强  两门课程主要内容基于血细胞形态学特点,结合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分析血液系统疾病特点,解决传统的血液学检验和临床基础检验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及深入的学习问题,提高临床检验人员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等检查技术。两门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临床问题能力,实践性和应用性均较强。

2)创新性较强  以形态学为核心的两门课程在高校开设较少。课程的知识点是对主干课程“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拓展和延伸,课程内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其思维方式,对巩固学生基本形态学检验技术和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综合性较强  两门课程均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形态学内容补充和深化,内容丰富、系统性与综合性强,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特色课程教学创新

1.数字化互动实验室建设助力教学提升  血细胞形态学一直以来是教学及临床检验人员的薄弱点,通过建立数字化的互动实验室,并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临床综合分析能力。

2.建设海量资源  院系合一,使我们拥有了高水平教学团队及“海量”资源通过学院与两大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中心的融合,使得我们有着丰富临床及教学经验的教学团队;同时我们也充分利用了医院丰富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大量高质量标本及各种各样临床案例,将教学与临床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团队持有教育部高等高教司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已结题),通过建设血细胞形态学的资源库,以供各高校师生共享。

3.深化课程内涵  第一主编人卫的《临床骨髓细胞检验形态学》检验专业特色规划教材、专著的人卫《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分别是国内第一本骨髓细胞形态学、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教材或参考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临床对细胞形态功底扎实检验人才的需求。坚持以课程建设引领内涵发展,充分利用形态学资源,在数字互动实验室内建设大量单个细胞和疾病教学图谱,同时,室外建设多套细胞和疾病考核图谱,学生通过自由学习,了解细胞和疾病的特点,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专业的认同感。

4.创新教学方法,着眼学生素养提升  在课程组织实施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模式呈现课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课程知识,包括:

(1)线下教学:实践教学主要采用线下教学,教学中采用了大量高质量的彩图、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分析,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

(2)线上教学:借助学习通平台,采用讨论区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教学,以巩固课堂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均在互动实验室进行,采用案例法教学,具体方法如下:教师介绍病情→学生独立观察→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教师讲解→学生再次观察→书写报告单→教师评改。由于内容实用、授课方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生-生、生-师有很好的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4)课后资源:由于血细胞形态学知识是一种经验性的积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开通了国内第一个专业介绍血细胞形态学知识的新浪微博进行课堂外教学,坚持每周发布细胞彩图、案例并解答,为医检学生、检验人员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5.注重课程的“两性一度”  从课程知识特点入手,针对每一个知识点,结合大量图片将知识以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方式教给学生,结合临床综合特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从教材拓展到文献资料、学科竞赛,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举办温州医科大学第一届大学生血细胞形态学技能竞赛,包括个人赛和擂台赛,题型包括必答题和抢答题,学生积极性高,参与性强。

6.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课程目标达成  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主要包括:

1)平时成绩占10%:实验课作业70%,实验课讨论汇报情况30%。

2)期中考试10%:选择题,包括100道细胞彩图。  

3)线上学习占20%:后者包括学习视频50%,章节学习次数10%,讨论及发帖10%,线上作业20%,考勤率10%。

4)实验考试15%:细胞分类50%、疾病判断50%。

5)实验线上考试15%:均为选择题,90-100道题细胞彩图题。

6)期末理论考试30%:100道单项选择题。

四、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成效

1)课程评价  ①学生评价:好评率为98%。②校内督导评价:课程设置符合两性一度,教学效果佳。③用人单位评价:学生形态学功底扎实,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2)改革成效  ①学生成绩提高:通过对比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学生成绩提高了16.55分,有显著性差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内形态学大赛中,连续多次获得特等、一等奖等。②教学团队的知名度提高:常受邀参加全国形态学习班授课,承担多本教材主编,并担任全国、温州市与形态相关的主委、副主委等要职。社会推广:开通的新浪微博和检验学习网进行课堂外教学,深受大家喜爱。建好培训基地:开展继续教育学习班等多种形式,提高检验人员整体水平。⑤开展校内形态学竞赛:促进师生互动,检验教学成果,打造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开展血细胞形态竞赛,学生成绩优异。  

结合两门课程实践教学经历,探索了形态学为核心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效显著。不仅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岗位胜任力,也帮助学生克服了对“形态学”课程的畏难情绪,体会到了形态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王力, 沈迪, 郑翠玲, .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多元化递进式教学在检验医学科住培中的应用[J].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3, 7(3):212-215.

2. 郑琳琳, 刘明秋, 张瑾, . 基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地方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1, 11(6):20-23.

3. 秦燕, 张敏, 吴西彩. 临床医学检验实践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J],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1, 32(11):78-80.

 

 

作者简介:

胡王强,男,副主任医师,温州医科大学检生学院血液学教研室副主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通讯地址: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院区,325000,15858832387,hwqwz83@163.com。

微课知识版权归设计者和参赛团队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